今年,造船业相当不乐观。除了大型造船厂外,科技含量不高的中小型造船厂几乎无船可造。
随着第三个季度的结束,处在“寒冬”近一年的造船业仍无“回暖”迹象,反之,“寒冬”或将持续。据了解,2011年底以来,国际造船业迎来“寒冬”,拥有充足产能的造船企业皆出现一“单”难求的现状。根据英国船运经济研究机构克拉克松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厂仅拿到182艘船的订单,去年同期为561艘;顶峰在2007年,达到2036艘。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近期亦发布行业报告称,2012年前5个月,中国造船完工225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了10.1%;承接新船订单95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了47.3%。
2012年,船企要靠“吃老本”已难以为继,而面对尚未度过的行业寒冬,船舶业下一步又将何去何从呢?
运力过剩 造船订单减少
目前造船业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船成交量大幅下滑,尤其是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的滞后影响进一步显现。
“现在,绝大多数大型造船厂主要靠原来接到的海外大订单支撑着。但是,新订单已经很难接获,就算拿到新订单也是小订单。”吴女士指出,在造船企业所接到的新订单中,散货船订单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现在,国内散货船运力过剩;再加上经济不景气,货源减少,使得船东对新散货船的需求明显减少。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为354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7%;承接新船订单量为116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0.7%;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1.2348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9.9%,比2011年年底下降17.6%。另外,据英国克拉克松公司统计,今年上半年,世界新船订单成交量同比下降55.6%,韩国下降65.7%,日本下降34.4%。
在造船业发达的浙江地区,不少船企亦纷纷倒闭。据报道,今年5月,台州最大出口船舶企业金港船业提交破产申请;之前,宁波蓝天造船集团和年造船能力100万吨左右的宁波恒富船业有限公司先后倒闭;9月5日,国内第一家在伦敦上市的温州船企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又发出寻求资本重组或资产转卖的公告。
银行只愿“锦上添花”
面对造船业的寒冬期,按理说,造船订单对于船企来说应该是炙手可热的,然而吴女士却表示,现在,造船厂基本不敢轻易接单。
就一般情况而言,船东会按照固定时间或者造船进度按比例分期付给造船厂船款。但是,融资紧缩使得船东的资金压力较大,需要造船厂在造船周期内为其垫资,而银行已经不再(愿)向造船厂发放抵押贷款,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造船厂的生存压力。
种种变数中,究其原因,融资是船企的最大一道难关。记者了解到,由于造船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船企大多依靠自有资金和民间集资运作。进入低迷期后,人们投资造船业的意愿大幅降低。为规避风险,银行对造船业也收紧了信贷比例。“银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银行都是“谈船色变”。
船企自谋“生路”
面对严酷的现状,不少造船厂开始自我“救赎”,寻找新出路。
“虽然日子不好过,但是浙江宁波象山的大部分造船厂依然还在艰难地‘活着’。”业内人氏指出,这主要得益于,在造船业“高歌猛进”的时期,这些造船厂几乎都掘到了金。另外,象山的很多造船厂是由多个股东自有资金投资为主的,欠贷压力相对小些。
业内人氏表示,为了生存,不少造船厂放下了接万吨级船只订单的身段,开始接起了几千吨级船只甚至是几百吨级小渔船的订单。
业内人氏介绍说,为了转型升级,有些造船厂开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新船型开发,提高船舶制造的“含金量”。
为了寻求突围之路,位于象山、总投资过亿元的宁波大江船业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专业制造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及各种工程船和各类渔业船舶的造船企业,现在开始参股做起了远洋捕捞。据该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股东介绍,其公司有4个船台,每个船台的月租金如今仅为5万元,而过去曾一度高达50万元。
这位不愿具名的股东还介绍说,为了实现多条“腿”走路,将象山造船业带入“5万吨级”时代的浙江东红船业有限公司,同时还做起了船东,经营起自己的航运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当下,新船订单越来越少,造船吨级越来越小,利润也随之越来越少,造船厂应该认清形势,找准发展方向,在困境中谋求转型升级。